浅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时间:2014/07/09 作者:admin 阅读量: 3348
浅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
作者:骆 静 乌 岳
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面对不断变化的高校学生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果还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存在很多弊病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树立教师自己的风格
现在的学生都是 80后、 90后, 这些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化。 对于老师来说, 没有自己的风格, 教学就没有吸引力。有老师讲课情绪饱满、 抑扬顿挫、 感情投入, 能够在课堂上营造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强烈渴望, 能够与老师积极互动。 有的老师
讲课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 治学严谨, 学生容易被老师渊博的知识、 严谨的逻辑推理吸引。有的老师讲课娓娓道来, 朴实无华, 使师生间在一种平等、 亲切、 协作的气氛下交流, 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老师传授的知识。 老师的性格不同, 采用的教学风格也会有所差异。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 目的都是使学生可以自主接受知识, 在明确目的后, 保留自己的授课风格, 发挥自己的特长, 切忌邯郸学步。
二、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北大的教务主任王义遒曾在 《教学方法改革: 改什么, 怎么改》 中提出 “科技进步一方面提供了现代化、 信息化、 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 也产生了如何恰当运用的问题,并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要求;另一方面,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将使感知、 记忆、 理解、 创新等人的认识, 思维活动以更为科学的依据, 从而推动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任何科技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推动变革的一面, 也有相对的弊端, 因此传统与现代之争从未停止。
如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工具就是黑板,也会辅助以图片、 演示试验、 模型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更为多样, 不仅可以以文字、 图片等展示, 还可以演示动画。因此曾有学校提出应以多媒体替代传统板书, 认为板书过于呆板, 认为多媒体教学才能展示学校现代化程度。但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弊端。 有些老师直接将上课的讲义搬到 PPT 上, 上课时只是一味照着朗读, 既没有自己的思考又没有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的思考速度有时跟不上 PPT 的翻篇速度, 下课可以和老师复制 PPT,因此学生上课不会记笔记。
所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让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例如一些多维图形、 仪器设备、 厂房布置等这样的课程,采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 对于一些公式推导逻辑性强的课程可以考虑采用板书教学。
三、 “启发式” 教学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记忆者, 知识只是在单向流动。 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师是机械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内容, 每一学期相同的课程教案、 讲义等内容从未更换。 上课只是将讲义上的内容注入到学生头脑, 至于有多少学生明白, 学生有没有彻底理解, 有没有兴趣接受都没有在意。 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 学生在座位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短信、 玩游戏、 上网、 走神, 任老师在上面唾沫横飞。下课老师书本一合再也见不到踪影。 现代教学认为, 教学中有大量的互动形式存在, 有明显的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知、 情、 意、 行的互动过程。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大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 而没有学生的声音, 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 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 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 没有灵气, 没有创造性的堡垒。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设计多种性质的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开放性, 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 对课本和老师从前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打破了老师的 “一言堂” 。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
是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是考验老师运用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的标准。 针对全班学生情况,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例如专科、 本科和委托培训班,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 就业标准不同, 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授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在课堂上许多优秀的老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 诸如 “问题导入法” , “发现式” 、 “参与式” 、 “讨论式” 、 “互动式”教学。 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教学民主性、 主动性、 主体性、 自觉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不再是 “满堂灌” , 教学由单向输出和输入向多向型发展。有学者依据加涅提出的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五种学习结果, 构建了高校教学方法内部形态的分类体系(见下表), 值得老师借鉴。
高校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大学知识体系 | 大学课程 | 主要学习结果 | 主要心理活动 | 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
博雅知识 | 各类通识选修课 | 语言信息 | 理解 |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
工具知识 | 工具性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 | 认知策略 | 运用 |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等 |
专业知识 | 各类专业课程 | 智慧技能 | 记忆、理解、运用 |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探究法、情景模拟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
政治理论知识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情感态度 | 理解、评价 |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案例法等 |
修身养性知识 | 军事体育音乐课 | 运动技能 | 习惯 |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
传统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 让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懂一点到懂一些。 现在重视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结构的形成,其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学习结构是学习者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形成的。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转变为重视学生能力、 素质的培养, 也就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语
“教学方法改革” 这句口号不仅是针对教师提出的, 也是对学校、 教育部门的考验。 仅靠教师个人力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有依靠各级的关注、 支持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 院系可以组织相关课程教师研究讨论改进课程体系的方法,例如工科课程就可以不局限于理论, 与相关企业合作,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 将多课程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