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代的远程教育教学法


 

三个时代的远程教育教学法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 黄丽铭(编译)

 

  【摘要】 本文主要定义和考察远程教育教学法的三个时期。与早期用技术来划分远程教育不同,本篇分析聚焦于将学习经验压缩在学习设计上的教学法。第三代教学法主要检验认知行为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教学法,采用临近社区的探究模型,专注于社会、认知和教学临场感等几个方面。文章指出,高质量的远程教育需要结合三代的教育法去决定学习内容、环境和学习期望。

  远程教育在三个时代中的教育、社会和心理学范畴上逐步发展,并都发展出各自的教学法、教学技术、学习活动和评价工作项目,与当时的社会观和世界观相吻合。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技术层面上将远程教育定义为一种具有优势的技术应用于信息传递。第一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信函(邮政/信件)沟通;第二代是电视、广播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第三代则采用互动技术。1964年,McLuhan首先提出,技术同样会影响和界定其用法。我们之前曾写过舞会上的两个远程教育法:技术决定节奏和音乐,而教学法决定其步伐。虽然某程度上这种教学法比机器、软件、邮件和工具更为人性化,但教育法的进步还是会被认为是技术上的进步。

1 远程教学当中的认知行为教学法

  认知及行为教学法(CB)认为学习是明确事物,练习和做研究。学习行为理论始于对学习的观念,通常是指个人受到刺激后习得的反应,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态度。在这定义下,学习行为理论专注于个人和控制(管理)和衡量实际行为的需要,而非态度和能力。认知教学法受到重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重视动机、态度和心理障碍,因为这些只能通过相关的行为或者是观察所得。虽然学习仍然被构想成为一个个体化过程,其研究方向从仅关注学习态度到储存,或者是回忆个人记忆的知识或者是能力上的改变。传统上,通过实验去验证间隔学习上和脑科学上的应用得相当成功。让人疑惑的是,科学上那些尚未明确和验证的学习方法理论却在二十世纪末叶仍然相当受欢迎。心理控制在认知行为学模型对于老师和教学设计者来说十分重要,这样的理论直接为具生产力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模型,同时为当时缺少多对多交流技术的远程教育提供了立足点。

  认知行为学下的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社会临场感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的进步,这和看书、看电影或者是和通过电脑辅助的个人或团体学习计划互动相差不大。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给予十分高的学生自主性(空间和进度)个性化学习,而且与印刷行业、大众媒体(广播和电视)和邮件通讯相当配合。总的来说,认知行为教学法为第一代个体化远程教育定下基础。它将学生的访问权和自由最大化,并且通过在巨型大学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它比传统教育更能节省成本。然而,这些好处自二十世纪后期起却让教职、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明显减少,为认知行为教学法带来巨大挑战。这套教学法适用于学习目的明确的情况,然而这套教学法回避了人性的复杂。人类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且具有深度的社会语境,在模范和世界的知识当中开始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是在双向通讯技术发展的时候联合开发的。在这个时候,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为师生之间提供同步和异步式互动的机会,而不仅是传递信息。和其他专家也提出:学习不仅是在个人头脑当中,更多是在语境和人际关系。

2 远程教育当中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

 社会建构主义的几个主题包括:

  1.在以往的基础下学习的新知识

  2.塑造学习者知识发展的环境

  3.将学习作为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

  4.语言和其他建构知识的社交工具

  5.将元认知和评价作为一种让学习者在学习上应用其能力的方法

  6.以学习为中心和强调多元观点的学习环境

  7.需要在社会讨论、验证和现实世界环境当中应用到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个人意义,而且其中的一个特点是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与远程教育一样存在于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境,大部分是工作场所及正规教室以外的地方。认知临场感假设学习者是积极参与学习的,这样的话,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大概是与同伴间的互动,因其不需要高成本的模型,也无须媒体产品或者是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学习。尽管互动经常进行调节,但仍然被认为是高质量远程教育的关键部分。近期的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出手势、服装、语音语调和其他形式的肢体语言,这些都可以加强社会临场感,其程度甚至超出面对面交流,而学习者也有可能利用无处不在的移动通讯和嵌入式技术进一步降低社会临场感。Kanuka和Anderson认为在远程教育当中的建构主义模式是“教育者担任了向导、助手和同伴的角色,在学习过程当中内容只是次要,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当被赋予这样重要的角色后,教学临场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学临场感超过了教育干涉,并且在有需要时提供直接引导。高级教育存在的需求让测量建构主义教育模式遇上困难相对于认知行为模式来说,建构主义模式的教育评价更为复杂,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当中,教育聚焦在引导和评价现实语境下的真实性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模式远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媒体中共时和非共时的用途,超越了狭义的知识传输。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基于人类沟通的学习模式。Garrison等人认为,在这种教学法当中,学生间或师生间的互动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远程教育。然而,Annnand却把人类互动看做对学习资料利用率的限制和增加远程教育的费用。

3 远程教育当中的联结主义教学法

  联结主义被认为是第三代的远程教育教学法,Canadians George Siemens和 Stephen Downes曾经写过关于联结主义的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学习是一个建立资讯、联系和在实际问题当中应用资源的过程。联结主义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发展,并且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联结主义式学习集中于建立和维持时下网络联系的灵活性,使之能够解决目前已有或者是突然出现的问题。联结主义者认为很多心智的运作和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外放给机器,它引出了Siemens’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主张: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类的设备当中。因此,联结主义将自身置于行动者网络的理论当中,其在实体目标、社会习俗和两者相互混合,一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变。值得注意的是,联结主义的模型普遍依赖于人类、数字化产品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链接,而且互联网技术在可能会被应用到的潜在教学法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联结主义者的认知临场感在于让学习者能够访问权威性的网站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网站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联结主义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并且让他们在基于网络认知技巧下能够体验自我胜任感和发展个人网络的平台。相对于个人或者是群体环境来说,联结主义学习在网络环境的成效最高,因为人为的联结主义通常具有开放性和持续性。远程教育超越了咨询老师的行为(认知行为教学法)、小组互动和使用建构远程教育教学法的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联结主义的认知临场感越来越为人熟悉的原因在于它们集中在思考和对博客、推特和网络直播的反应。

  联结主义教学法亦看重社会临场感和社会资本的发展,通过过往和目前的学习者运用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去创造和维持这个网络。联结主义教学法与小组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的社会临场感通常是由来自期望值和参与那些受限于机构的时间框架的评分,网络上的社会临场感往往是对主题兴趣的热度。这样会将用户的动作和活动结合起来,成为新的集体,但这个实体是呆板的,它是对团体心理的反映,虽具有影响力,但是并不参与到对话中。

  建构主义学习法的教学临场感是建立于构建学习路线和互动的设计与支援,使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有别于较早的教学法,老师不单独负责规定、提供或分配内容。更准确来说,师生合力去制订学习内容和为未来使用者准备学习内容。在联结主义教学法当中,评价将自我评估和老师对当前和未来课程上的贡献进行的评价。这些贡献可能会是反映、批评、学习目标和资源以及其他关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解决问题的数字化产品。在联结主义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学临场感也关注案例教学。

4 未来的远程教学法?

  认知行为学教学法出现在一个通讯受到制约的前网络(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模式)环境;而社会建构主义则是网络1.0(多对多的技术背景)的时代中盛行;而关联主义最少是网络2.0世界的产物。由于对私隐的关注逐步增加,我们决定采用一个更为细致复杂的途径去进行联系和委托,让网络变得更专业和多样化。而越来越明显的是,联结主义的学习途径将会在人们能够连接和发现知识。另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更多的注意对象、语境或者是基于活动的学习模式,社交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如文中所述,在众多技术和至少三代的教学法之下,远程教育在不断发展。没有哪一代能够提供答案,而每一代的远程教育教学法都为下一代提供了基础,而非取代它们。再者,每代技术的发展都会将可行的技术串联起来。随着新的启示(功能可见性)出现,远程教学技术将会在学习过程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