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影视创作课程建设探究——以“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为例
时间:2015/12/01 作者:admin 阅读量: 3807
在线影视创作课程建设探究
——以“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为例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许肖潇
2014年10月24日,笔者执教的“微影人的自我修养”课程在国际MOOC平台coursera上线,截止2015年1月中旬结课之日,共计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6468位学习者在线共同学习了该门课程。目前,此课程改为自助式课程,已于2015年4月1日上线,学习者可以随时开始注册、自主掌握进度进行免费学习。
这是笔者进行的首次MOOC建设与运行尝试,在本课程设计之初,笔者认为,在线课程不同于实体课程,必须在内容上、形式上或风格上独树一帜,才可能在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让课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在微电影领域一直从事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教师,笔者深知微电影创作最大的魅力在于:体验。即使在MOOC这样大规模在线授课形式,也需要将体验作为课程特色进行全方位地贯彻与执行。因此,在建课之初,我就梳理我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并结合MOOC的特征提出如下教学方案与自我要求:
1 教学理念的梳理与明确
1.1明确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并将之切实有效、全方位地贯彻
作为一直坚持微电影创作实践的授课教师,我深知:拍微电影,没什么必须要走的路,可以从任何地方起步。但起步之前,需要对拍微电影有个较为正确的认知。拍微电影,很多人以为是关于“拍”的问题,而实际上,“拍”只是一个关于微电影实现的动作而已,好比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上一角,只是冰山庞大山体的很小部分。拍微电影这座冰山,更多的是关于“拍什么”、“怎么拍”这些隐藏在水面之下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真正内涵所在。所以,本课程从水面上可见的冰山一角—— “拍”开始,逐渐深入水面之下,挖掘“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揭开冰山的真相。因此,授人以渔是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需要在课程内容、作业、讨论区议题设置、与学习者互动等各个方面进行切实的执行与贯彻。
1.2坚持注重灵感、强调体验的启发式教学理念
本课程是影视创作实践类课程,课程的作业与考试为灵感呈现、PPM与剧本打造以及微电影拍摄(拍摄不作硬性规定,自主选择)。作为创作形式的课程内容与作业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与作业过程中需专注从创作中得来的、接近创作本质的心得、体会、思考,并坚持在创作与思考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因此,学习者需要去充分感受自我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灵感的触动之下进行整个创作的过程,此种直观的、注重灵感的体验之下,相信学习者会对微电影创作有一番深入的理解了。因此,注重灵感、强调体验的启发式教学理念需要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与贯彻。
1.3设计贴切且别出心裁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网络传播的需要,使得课程在整体建构、微课结构与内容、微课视频组成等方面既要力求别出心裁,又要贴合该章节乃至知识点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形式,简言之,需要“脑动大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乍一看新颖神奇,细观之下又贴切合理、富有深意。
1.4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Mooc的上课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上课方式,学生拥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可以按照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将拥有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可以在更大的文化空间中交流,与全世界的微影人进行思想交锋。因此,切实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是充分挖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保障。
1.5使用项目驱动、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一个”基于学习者个人创作需求的、具体可行的、微电影剧本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来获得较为完整、直观且深入的微电影创作体验。同时,本课程尊重学习者的多样化,鼓励他们发挥自我特质,希望充分调动学习者功利性的学习心态:“学习完我就会拍微电影啦”,从而让他们在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摆脱只学粗浅的学习技能的目标,从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中认识到微影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将这些微电影素养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坚持下去,使它变成自身素养的一部分,达到对客观世界与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感受与把握。这就是本课程的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秉承以上几点目标和自我要求,笔者在课程建构、名称设计、微课内容与结构、互评作业、讨论区议题、考核方式等方面都积极探索与开拓,以期营造自主开放、注重灵感、强调实践的教学互动氛围、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体现课程的独特魅力。具体课程设计与执行情况如下:
2 课程设计与执行
2.1课程建构
为了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实施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笔者在课程建构中推翻了大多数电影实践教学课程采用的从“剧本——片场——后期制作”的按流程建构课程的传统方式,而是别出心裁,直接跳过剧本阶段,一开始就通过情境再现式案例教学的直观形式带学习者“亲临微电影创作现场”,在微电影创作片场亲身体验般地了解微电影的拍摄与流程以及初学者的常见误区。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以前所认为的“拍微电影的关键是拍”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此后,在让学习者亲身感受到微电影创作除了需要对“技术和流程”有一定了解,更需要“观念和思维”的准备的前提下,再提出“ 勤修微影人观念”和“勤养微电影思维” 的模块内容。“ 勤修微影人观念” 模块关注微电影创作人在“初心、情怀、风格、思维、结构、细节、人物、细节、流程”等各个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观念,要求学习者在此观念基础之上形成个人微电影的主题与风格目标。此后,带着有明确的创作观念与思路的项目进入第三模块——“勤养微电影思维”的学习,逐步深入微电影的剧本创意与写作、角色塑造、主题表达、叙事方式、细节把控等方面真正的要点与难点,让学习者在真实的个人微电影项目创作中真切体会到微电影的创作精髓, 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微电影剧本、PPM,甚至拍摄成微电影成片。
因此,这样的渐进式三大模块,辅以“简要介绍微电影现状和微影人修养的概述”的绪论篇章和“宣言阐述微电影理念”的后记,全课程共计三大模块、十章、四十四小节。在项目式教学贯穿整个课程的情境下,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现问题,自主产生创作欲望,从而去实施创作;并在此创作体验中,培养并形成了学习者个人的微电影观念与思维,可以在今后的创作与思考中逐渐完善与超越,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2.2名称设计
“贴切而别出心裁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也体现在名称设计上。本课程基于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实体课程《影像创作实践》,但由于在线课程的网络传播特性,以及面向广大青年学习者的审美需要,在课程名称以及章节名称上需要贴切而别出心裁的名称设计,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步体会名称设计的内涵。
由于本课程侧重激发出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创作需求,并辅以创作观念和修养上的教学,让学习者的创作体验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发自内心”、“观念”、“修养”是本课程的关键词。由此,笔者借用了戏剧领域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的书名,将课程名定为“微影人的自我修养”。同时,该书由于在周星驰影片《喜剧之王》的出现,而极具知晓度和喜剧效果,因此,笔者将本课程命名为“微影人的自我修养”,既完全贴合本课程的“教人如何成为微电影创作观念和修养上的成功者”的教学目标,又向经典致敬、同时又具传播效应、喜剧效果,较易引起青年学习者的关注。
同时,在每个章节的名称上,笔者也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命名尝试。本课程十章的名称分别为:
绪论:微影人的自我修养
前期准备:“Stand By”
片场:“Action”
后期制作:“Cut”
初心: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情怀:柏林苍穹下
风格:蓝、白、红
思维:理智与情感
叙事:几分钟年华老去
人物:饮食男女
细节:一一
后记:微影人宣言
如前所示,第一模块中,如“前期准备”章,以创作上前期准备中关键的导演用语“Stand by”作为章名称,让学习者领悟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并积极实践。在“后期制作”章中,“cut”这一导演在片场喊停的术语,表明在片场拍摄结束之后就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同时,“cut”也是剪辑中最常用的动作之一,意指该章讲述的剪辑的方法和内涵,用“cut”可以代表后期制作在流程上、技巧上、内涵上的多重意义。因此,第一模块名称设计的别出心裁主要体验在由具有多重语义的“专业术语”构成章节名称,同时也体现了该知识点和模块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的可能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第二、第三模块中,以知名影片的片名作为章节和知识点名。比如,“初心”章节,以“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作为章的名称,该章的三节课程也依次以“美丽人生”、“天堂电影院”、“告白冲动”的命名来阐述该章中热爱生活、热爱电影、热爱表达的三个知识点。
因此,章节与知识点的名称设计除了别出心裁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笔者对课程的深入与独特理解,并期望引起学习者的理解与共鸣。在课程开展之后,在很多同学们的留言里可以看到,很多人认识到了章节、知识点名称背后的涵义,并在讨论区讨论章节和标题对应影片的内容。更有一些观影量不大的学习者,会因此找来相应的影片来观看,同时对比影片和课程章节,从而对知识点以及整个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因此,贴切又别出心裁的名称设计,在内涵与形式上,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3微课内容与结构设计
本课程共有44条微课程,单条课程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以内,少数几条内容较长,也有少数几条在五六分钟左右。笔者认为,微课的长度不必拘泥,而要遵从该知识点本身的讲解需要,如果能够把知识点讲好、讲透、生动有趣,学习者们就会忘记课程时间的长短,沉浸其中。
因此,笔者在微课设计之初,就要求每条微课在形式上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在内容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强调实践、注重灵感,切实执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让学习者“从创作中体验”、“从体验中学习”的“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形式上,每条微课由片头和正片组成。每一章根据该章的内容对应一个单独的片头,十章共有十个不同的片头,片头内容分别是十条微影人宣言。让每章节开头设置一条宣言,也是将微电影创作观念的贯彻的方法之一。同时,每章节不同的片头,也会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产生对下个章节的期待,课程运行中,也有同学在论坛中专门开帖讨论片头的宣言,说明片头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微课的正文部分由教师讲课的实景拍摄视频、情景剧、PPT的字幕与图片等多样化内容呈现,并在课程视频中穿插调查问卷与提问。其中,教师讲课实景拍摄的选址,回避了教室、讲台等传统的讲课场景,而是选择了更为生动有意味、具有更好视觉效果的场景进行拍摄,比如在阅览室内以整排书架为背景、在艺术品陈列室以陈列架为背景、在复旦校园以复旦的古建筑为背景等场景。如图。
同时,辅以专业摄制团队打造的良好的灯光效果、专业的摄影方式,使得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呈现了高于一般MOOC的视频品质。在PPT的使用上,本课程也根据本课程ppt内容较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将少数的文字与图片内容直接设计在实拍画面的右方,使教师形象与PPT内容并置,使授课更具参与感、亲切感。
因此,本课程的微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以生动深入的课程内容、简洁突出的ppt、有趣的项目驱动、真实的情景体验、高品质的视觉效果,试图打造出课程的趣味性与可观赏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习者更好地体验微电影创作过程。
2.4作业设计
笔者认为,作业设计是MOOC教学中重要环节。因此,作业的设计也要秉承课程的整体教学理念与要求,贯彻注重灵感、强调实践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本次课程共有五次作业,前两次设计为注重灵感、强调实践的体验性作业;后三次为“为最终个人微电影剧本项目成果而努力的”三个阶段性作业。
作为课程的前半部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通过体验性作业让学习者进行一次简单的微电影创作思维与操作过程的体验,通过自己做作业与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来获得更多直观的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会对之后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有直接的帮助。因此,设计的第一个体验性作业为:构思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情节,把它发展为如情景剧中简短的一场戏(10个镜头以内),并尝试着根据这场戏写出剧本、分镜头脚本、PPM。该作业是搭配在第一模块“亲临微电影创作现场”之后进行的。第二次体验性作业是:随手记录生活中灵光一现的、让你感动的事物,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一种或几种形式呈现,并以恰当的名字为该作品命名。这两次体验作业,从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到,学习者们因为作业的体验性而开始更加投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在讨论区开了一个作业交流专区,专门开帖贴出自己的作业与其他人共享,也会询问、评论其他学习者的作业,学习者们在上面踊跃的讨论,助教团队也会进行引导、评论和鉴赏,甚至其他人会鼓励一个较好的体验性作业的作者把这个作业发展成这门课的最终作业形式——微电影剧本……由此可见,前两次体验性作业形成了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学团队之间良好的互动,落实了自主学习、强调体验、注重灵感的教学初衷。
在两次体验性作业的铺垫之后,随着课程进入到中期,项目式作业开始启动,分别在课程的三个不同阶段逐步进阶完成项目式作业,依次为:1、确认你的主题与风格偏好,并根据你的主题制定适合的风格展示方案,形成故事大纲。2、制定适合的叙事方式,完善故事的起承转合,提交剧本初稿。3、提交剧本完整版和PPM(前期准备记录)。作业依次完成至此,属于学习者个人创作的微电影剧本就产生了,并且有了拍摄所需要的完整的PPM。此时,如果有拍摄团队和技术支持,随时可以拍摄出微电影来。因此,虽然该课程对于微电影成片不作要求,但确实有几位学习者在作业提交之后进行了拍摄和制作,并在讨论区分享了最后的成片,激发了更多学习者的拍摄和制作的意愿。
关于本课程的作业,有一位学习者留言说:他本来同时修了好几门MOOC,打算这门课就是看看视频就算了,结果由于作业太诱人,大家讨论太激烈,他只好暂时放弃其他几门课的学习,专门花更多的时间到这门课上,学习课程、做作业、与大家交流,也因为这样的投入,他觉得收获良多。由此可见,在线课程中,作业更是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它会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因此,作业应当成为在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是课程的补充。
2.5讨论区议题设置
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学好这门课、乃至很多在线课程的共同方法。因此,除了在课程内容上、作业设计上设置互动的可能性,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讨论区更是最直接、最高效的互动交流场所。因此,笔者一方面要求助教及时反馈学习者们的讨论,同时也通过议题设置,主动引导学习者在讨论区的发言。
比如,本课程根据课程“绪论+三大模块+后记”的结构,设置了五个重要议题。如下:
绪论:请用“以前我以为拍微电影是…,现在我知道拍微电影是…”句式造句,“…”处随意发挥,要真情实感哦!
“亲临微电影创作现场”模块:你如何理解“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与“拍摄时的现场灵感”两者之间的关系?
“ 勤修微影人观念”模块:
讨论1,如果你拍微电影,你更倾向于在微电影中表达某种观念或思考,还是倾向于表达个人情绪与感受?
讨论2,微电影的形式、内容与风格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说说你的理解。
“勤养微电影思维” 模块:你认为是角色创造了剧本,还是剧本创作了角色?
后记:学完了所有课程,也来一条你的微影人宣言吧!
通过这五个重要的议题设置并置顶,让学习者从感性、直观的角度表达他们对于微电影创作中技术与观念修养各方面问题的理解,力求引导学习者表达地多样化、独特。许多同学在讨论区中踊跃发言,比如,绪论章的议题:请用“以前我以为拍微电影是…,现在我知道拍微电影是…”句式造句,就收到了一百多条回复,学习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辞、不同的篇幅,有些回复是短短的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有些是一行行洋洋洒洒的排比句式,这些语言都看到他们在课程中的投入与感触。
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区不仅仅是答疑解惑的功能,更可以用来进行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使得学习者们之间、学习者和教学团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自主、开放的气氛与情谊。
2.6考核方式设置
制定考核方式时,笔者本着“授人以渔”、自主开放的教学要求、贯彻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因此考核方式也更加自由、开放与多样化。摒弃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等有确切答案的考核形式,要求五次作业都是剧本或者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且不限字数多少,考核标准细则中注重灵感的闪现、强调实践、注重观念与修养。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互相讨论,将讨论区的发言次数也设置成评分项。要求学生们在讨论区发言数达到十条以上,方可拿到讨论区发言的十分。因此,本课程的考核组成:五次作业+讨论区发言组成,五次作业根据重要性不同而各有不同分值。
3 总结
作为一门MOOC课程,“微影人的自我修养”首次开课,共有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6468位学习者在线共同学习了该门课程,很多同学在课程结束之后以在讨论区留言、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表达了对本课程的喜爱之情,这是笔者作为授课教师以及整个课程团队最为欣喜的地方。笔者认为,这和我们坚持将本文开头提到的5条教学方案与自我要求自觉贯彻执行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尝试是分不开的。因此,将5条教学方案与自我要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逐一整理如表1:
表中的条目是笔者在这门MOOC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的整理与总结,希望对想要进行MOOC设计的老师有所帮助。
不过,笔者认为,每门课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线课程在设计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切取决于课程需要”的原则。因为,固然形式的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课程的趣味,但是“形式的绚烂终将归于平静”,真正吸引学习者的是“干货、还是干货”。因此,保持课程的深入性、前沿性和高端性,才是让在线课程保持独特性与生命力的永远的“灵丹妙药”。以此与各位老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