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ra课程助教的体会与思考


 

Coursera课程助教的体会与思考

 

《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助教 徐厚畅 小林润一

 

1 《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概述

  《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作为复旦大学第一门上线Coursera平台的课程,由程士安教授主讲。课程主要讨论人、媒介、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新规律,包括媒体的结构性框架、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路径、信息传播路径的优化,网络人群识别的方式和工具,网络人群聚合方式和互动规律,网络口碑产生的内在动因、外在驱动力、各类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以及移动时代的终端竞争。从2014年4月1号开课到结课共12周,课程安排10周,作业一共9次。最终选课人数最终超过27,000人,其中106人是付费的用户。

  27,000学生中,以大陆为主,其次还有2000人左右来自美国,

  从年龄与性别构成看,以20-39岁的男性学员为主。

2 课程互动设计

   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是一个在线社区,怎么让社区保持高活跃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前期调研+理论借鉴的方式辅助我们进行讨论区设计。

  在课程建设前,助教团队参与到Coursera平台上其他的课程中,学习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Coursera是一个需要学习能动性驱动的平台,在本课程的结果中我们也能发现,课程虽然参与人数很多,完成率却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不是一个强制和约束力的平台。在这么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下,助教团队在课程设计时考虑如何调动用户参与到课程的兴趣度,如何通过平台现有的一些功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作为助教刚开始设计讨论区时的重要理论支持,我们参考了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式(S模型)。创新扩散模式提出四个方面的理论:1)信息的接纳与决策(包括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2)信息来源与渠道;3)信息传播的时间(创新扩散的S曲线);4)接纳者的四种分类(包括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起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和滞后者)。

图1. 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式

  从创新扩散模型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参信息或者参与者达到某一个值时,将会成急速增长逾扩散。我们将讨论区的建设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话题,在课程开始初期,会因为同学们的人数或者热情度不是很高的缘故,容易陷入沉默的螺旋,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助教团队会刻意的参与到话题的建立中。

  第二阶段:参与话题,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同学之间的发言也越来越多,助教会在讨论贴不是很热的帖子中参与话题的讨论,从讨论区的对话,来增加与学员之间的联系,更能帮助他们增加对课程的用户粘性。

  第三阶段:社区维护,当话题讨论热度与参与人数都比较多的情况下,助教更多的从事的一个责任是维护好平台,渐渐从建立和参与的过程中脱离,主要原因在于,助教有一些时候不适宜的回答可能会终止对话,反而是学员之间的讨论能够让他们之间讨论的更加热烈。

3 助教的具体职能

  我们认为,助教职责主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1 发现问题

  作为复旦大学登陆Coursera平台的首门课程,从最初的课程设计到最后结课约7个月中,我们遇到了诸多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也在不断摸索着更好的解决方式。总体上看,同学们的问题主要是两类:一是教务上的,如课程资料下载、课程证书发放等;二是课程上的,如课程中的疑点、难点等。

  首先是课程视频过长的问题。最初上线时,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每讲视频中每一集的长度大概为30min。上线第一天,很多同学都在吐槽:视频长度太长,不便于观看学习,也不便于下载(由于Coursera在中国视频下载速度较慢,很容易造成视频下载失败的问题)。我们通过讨论区进一步了解发现,很多同学是利用上下班途中等零碎的时间在Coursera上学习,若单集视频太长不利于他们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因此,从第三讲开始,我们根据课程内容调整了视频长度,每一集尽可能地拆分成10min左右的短片,提供大家下载。

  另一项让选课同学揪心的在于课程的评分方式。根据选课同学的反馈与我们自己在Coursera的学习情况,《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是Coursera上作业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加之主观题的题型和Coursera上互评的机制,让很多同学的作业得分很低。随之而来的是在讨论区的抱怨,认为评分的同学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自己的作业,打分也很随意。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机制,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误判”。

  不仅需要发现教务上的问题,更需要发现针对课程的问题。如我们通过统计同学在讨论区的发帖与提问发现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隐私”的话题。隐私固然是大数据运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我们更加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各自学科背景、从业经历等对于大数据运用与信息传播有所贡献,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加以引导。

  我们还可以从同学提交的作业上发现问题。作业是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最好反映。针对每一讲的内容,我们会分析同学提交的作业,然后分析出大家普遍反映出的问题,要么在讨论区加以讨论,要么在第十讲中再度抛出来继续思考。

  总地来说,助教需要时时关注动态,从讨论区与作业中及时发现共性问题,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解决。

  3.2 解决问题

  针对同学们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问题然后找到合理的方式予以解决。

  针对教务问题,如针对作业评分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我们最后决定采用互评+助教复评的机制,即在互评完成后若有同学对分数存有异议,可以申请助教复评。助教在综合考虑答题情况、互评同学点评的基础上,重新给分或者维持原来分数。

  再如针对课程问题,我们会根据讨论情况予以一定的引导。如发现某段时间内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隐私话题上,我们及时在讨论区中抛出了一些话题,与大家一起讨论、思考。
当然,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 积极、及时面对问题。助教团队会轮流查看讨论区,若有教务问题,我们会在讨论后马上予以回应。再如评分机制问题,互评是Coursera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继续只采用互评的机制,但是考虑到作业成绩会影响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代表对他们自身学习的肯定,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互评+复评的机制予以调整。虽然这大幅增加了助教团队的工作量,但是从选课同学的角度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② 通过多种方式回应问题。Coursera提供了课程公告、邮件、讨论区多种形式的交流工具,同学们自己甚至还建立了一个QQ群,这些都为我们交流提供了便利。对于普遍反映出来的共性的问题,我们会同时采用发布公告和发送邮件的形式告知选课同学。

   当然,讨论区也是直接沟通的渠道。针对同学提出的课程视频长度问题,助教及时予以了回复,表明我们正在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方式:

  “大家都是针对视频长度的问题提出的建议,非常感谢大家!我们在日后会更注意这方面的细节,并改进~给大家带来困扰,非常抱歉。”

  确认解决方式后,助教再度回复:

  “各位同学: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大家的反馈,要求将每段视频时间压缩。我们将会在第三讲中调整,将每段视频缩短到合适的长度,方便大家学习。由于同学们在不同的帖子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就在这里统一回复,而不一一回答了。感谢您的阅读和建议!”

  ③ 参加讨论而非给出结论:程士安老师多次强调《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是一门开放性、探讨性课程,旨在提出问题、共同探索问题,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对于助教来说更重要的是“参与感”,而非给出结论,如针对一位同学提出的大数据对于传统广告冲击的问题,助教的回复如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广告行业进入了重要的变革时期,既面临困惑,也面临契机。比如,基于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所沉淀的数据,给广告投放带来的是更精确的人群识别、更精准的消费者洞察、更好的互动方式以及更有效的评估,这一切都是传统广告业无法企及的;相信广告业会有突破性发展!个人见解,请斧正,谢谢。”

4 收获与感悟

  MOOC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它带来了课程设计与师生关系的变革。

  首先是课程设计。以往网络上流行的公开课如网易等,主要是通过录播的形式把世界知名学府的优秀课程放到网络上供大家学习,本质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而Coursera上所有的课程都是专项设计而拍摄制作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行业的从业经历,这些都对老师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挑战。如对于《大数据与信息传播》,选课同学有来自卡内基梅隆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也有相当多的业界从业人员,他们的视野、知识储备、思维习惯肯定是不同的,课程如何设计才最科学成为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前文提到的作业互评问题,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源自同学来自不同背景。

  从2014年1月到2014年7月,助教团队在程士安老师的带领下反复打磨课程,最终在课程上线的2个多月的时间中承受住了检验与考验。这段时间内,助教团队完成了课程资料搜集、课程视频拍摄与剪辑、课程在线维护、线下讨论等任务,最终课程顺利结课。看到同学们的评价,我们也非常自豪:

  程老师您好: 首先要谢感谢您和您的团队,辛勤的付出!在学完这门课以后,我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中尝试运用了,结果这也成为了我方案分析的论据之一。比如在新浪微博上,比较《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这两档节目的微博讨论情况。http://data.weibo.com/index/hotword最后,还是想说声谢谢!恭祝您,万事如意,阖家欢乐!耿庆志 2014年9月17日

  通过老师的授课,让我对大数据这个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有了新的认识,并学习到了很多在网络中关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方法。老师讲的也非常棒,这门课程的同学也都很给力,非常期待程老师再推出新的课程。

  其次是师生关系。Coursera是一个学习社区,老师的讲授固然是这个社区的向心力所在,但是社区之间的互动才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体现。如果一门课程不能激起同学的讨论,同学们看完了之后没有任何想法、怀疑或者驳斥,说明这门课程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同学们愿意使用大脑思考。正如同程士安老师在课程中多次强调的“教学相长”,如果没有同学愿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课程也很难继续吸收充分的养分。此外,由于同学的背景丰富多彩,多样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势必会引起激烈的智慧碰撞,这是对课程知识之外的有益补充。如果没有这种补充,课程的价值与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